铁肩护校,精准筑安。近年来,武宁县公安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厅、市局党委关于深化校园及周边安全治理工作部署,牢固树立主动警务、预防警务理念,探索出一套“巡查护校、清患除险、多元共治”的立体化校园安全治理模式,为师生筑起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。 “注意车流!”清晨7点,武宁第二中学门口,交警小王手持指挥棒精准调度车流,派出所民警老张则带领志警组成“人墙”,护送孩子们安全离校。这样的场景,是武宁县公安局落实“护学岗”制度的日常写照。通过建立派出所、交警、志警、特巡警“四位一体”联合护学机制,全县中小学、幼儿园实现定人、定岗、定责、定时护学全覆盖,机关警种包干县城22所学校,上、下学高峰时段,民警熟练地引导车辆、护送学生,曾经拥堵的校门口如今秩序井然,“见警察、见警车、见警灯”成为了校园最暖心的风景。 ![]() 隐患排查如同“显微镜”,不放过任何安全死角。民警以“三大专项行动”为抓手,开展“地毯式” 安全检查。在武宁县第二中学的消防检查中,民警发现一处灭火器存在问题,立即下发提示函,并跟踪整改。2024年以来,全县累计发送提示函8份,整改隐患50余处。创新设立的4所学校“护校工作室”成为了化解矛盾的“前沿阵地”。近日,在县一中校园内,两名学生因一时口角争执,情绪失控发生肢体冲突,致使其中一名学生受伤。这起事件发生后,护校室民警迅速行动,第一时间联合学生班主任、校领导组成调解小组了解事情经过,并赶往医院咨询伤情,安抚受伤学生及其家属的情绪。经调解,双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放下心中芥蒂,成功解开心结。数据显示,工作室成立后,涉校警情同比下降90.6%。 ![]() 此外,全县43所中小学“校园安全角”、城区22所学校幼儿园新型“护学岗台”建成,一系列行动让校园安防能力显著提升。 ![]() 校外清患,打出治理 “组合拳” 当城市进入梦乡,红蓝警灯依旧闪烁在夜色中。每晚23时至次日凌晨2时,“零点夜查”行动的民警正对校园周边出租屋、娱乐场所、网吧进行全面清查。“请出示身份证!”凌晨1点,几名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还聚集在街边夜宵摊饮酒。民警发现后立即上前核查身份,发现均为附近中学的在校学生。民警对学生进行了耐心的劝导教育,将他们带回派出所,并联系家长将孩子安全接回。2024年以来,通过每晚的“零点夜查”行动,共劝导驱离未成年人1428人次。同时,全面清查整治校园周边出租屋、旅馆、网吧等场所,坚决铲除黄赌毒等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丑恶现象。 ![]() “这些辣条包装上连生产日期都没有,属于典型的‘三无’食品,必须立即下架!”武宁县公安局联合县市监、城管等部门组成的执法队伍,在武宁县第一小学附近对沿街小卖铺、流动商贩的食品进行抽样检查。工作人员一边向店主指出存在问题,一边对货架上的问题食品进行清点封存。同时,武宁县公安局完善与教育、综治等联勤联动机制,定期召开联席会议,通报共商校园周边治安形势。2024年以来,共召开全县校园安全联席会4次,开展联合检查10次,排查整改隐患45处。曾经鱼龙混杂的校园周边环境得到了彻底净化。 ![]() “王警官的课太有意思了,我现在知道遇到校园欺凌该怎么保护自己了!”县第八小学学生小李兴奋地说。武宁县公安局打造“法制副校长+法治班主任”双轨普法模式,让法治教育深入人心。2024年以来,“法制副校长”“法治班主任”为全县中小学带来350余场生动的安全教育课。 ![]() “这个VR太真实了!以后一定要遵守交通安全!”走入武宁县公共安全防范教育实训基地,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科技感与真实感的 “安全世界”。该基地涵盖禁毒、交通、校园、网络、消防、自然灾害、国家安全等七大教育主题,通过 VR 技术、实景模拟等手段,让学生们在互动体验中学习安全防范知识。该基地建成以来,近3万名学生来到这里,通过一个个身临其境的模拟场景,掌握了实用的安防技能,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得到显著提升。 ![]() 武宁县成立了由政法委、公安、检察、法院、司法、教体等多家单位参与的矫治帮扶领导小组,创新打造未成年人护航工作体系,建立“1+N”矫治机制,共同助力走好“重塑第一步”,最大限度避免再次实施违法犯罪。 15岁的小黄曾因打架斗殴被列入重点关注对象,在社区民警、心理健康辅导教师、社区干部组成的教育帮扶小组的帮助下,重返校园,还成为了班级的“安全小卫士”。目前,全县216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得到有效矫治,11名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送治特殊学校,走出了一条“教育、感化、挽救”的特色之路。 武宁公安将继续秉承 “校园安全无小事”工作理念 精细化落实校园及周边安全治理各项举措 不断提升“平安校园”硬实力 持续筑牢校园安全防护屏障 |
中共九江市委政法委 投稿邮箱:mailjjzfw@163.com
赣ICP备17017239号-1 公安备案号:36040302000207 九江政法网 © 2017版权所有